一片羽毛舞动上亿产业!挥动翅膀的“明牛”
时间:2023-12-18

  巨大的厂房里,3 条水洗生产线以及若干台分毛机、拼堆机和打包机在轰鸣运转,多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机器操控、分拣打包等作业。近日,记者走进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内,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片羽毛有多“重”?在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也许你能找到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从羽绒羽毛、家用纺织品再到床上用品等,小小羽毛在一家企业带动起年销售额达 5 个亿的产业链。

  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创立于 1980 年,新工厂成立于 2009 年,位于素有“白鹅王国”的六安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夕牛在六安大街小巷,一边走一边摇着拨浪鼓,紧随“咚咚咚”的鼓声发出“收鹅毛”的吆喝声,以这种方式通知居民来收鹅毛。“那时每天都要走上百里地,走街串巷虽然很辛苦,但每天一把毛能赚5厘钱,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收入了,所以我很满足,也不觉得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夕牛说,他就仿佛看到温饱富足的生活正向他招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经历了50多年艰苦卓绝和自强不息的发展过程,凭借着一片羽毛挥动着振兴的翅膀。

  走在该公司的缝纫生产车间,董事长陈夕牛告诉记者,为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2014年国际羽博会上,招商而来的杭州乐驼服饰,让他们的年产值达到300万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件羽绒服若按传统的生产流程制作需要一周时间,借助智能生产线天即可产出成品,一条生产线下来有几十位工人为我们出力。周边许多群众在我们这儿务工,如果订单保质保量,累计解决近1200名就业岗位。”陈夕牛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公司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在原有300人就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产能、招商引资、参股、合作等方式,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个,累计解决近1200名就业岗位。公司免费为新招员工开展岗前技术培训,方便了周边农民就近就业,既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又能提高农民群体技能增加收入,实现快速稳定脱贫致富。

  然而,一件羽绒服带动的不仅有就业,按照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目前的产量,一天需要十几万只鹅的鹅毛用作原材料。如此巨大的需求,带来了由“鹅毛”延伸出的产业链条。

  看准鹅毛需求量大的商机,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也开始涉足鹅产业,建成了一条集养殖、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生产链。陈夕牛说:“企业引导和扶持饲养大户科学养殖,打造优质环保生态羽绒原料基地。以此作为示范,辐射皖西大别山地区白鹅养殖业的发展,引导带动更大范围农户参与进来,促进全市白鹅经济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已形成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对于六安市整个白鹅产业的转型,向白鹅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皖西白鹅羽毛产业和持续扩大就业,如同一对翅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让职业农民变身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既解决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难题,也极大促进了群众务工增收难题,把群众稳定在家门口。

  40岁的杨美元在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务工已经三年多,正是当地把小鹅毛做成了大产业,让杨美元有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一个月有33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只要有收入我们愿意在这儿务工,现在感觉很幸福。” 杨美元笑着说。

  “中国羽绒工业是一个朝阳工业,是一个常青工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羽绒工业面临着良好的国内外发展机遇,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羽绒工业的发展充满着信心,而且也要提升自身硬实力,打好发展这一攻坚战。”陈夕牛表示,在即将到来的2023国际羽绒博览会,是企业展示生产经营状况的重要窗口;是结交朋友、寻找商机、寻求合作机会的重要渠道;是贸易洽谈,展示发展成果,探索创新业态和创新模式,打造和提升品牌的绝佳平台,安徽明牛正“挥翅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