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巾帼行动|首都女教授“科技之星”——王锐教授
时间:2022-11-30

  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秋季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喜事、盛事。

  王锐,中共党员,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兼职博导,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五届、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北京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王锐同志长期致力于复合功能聚酯及其纤维、超细纤维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2020纺织学术大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和EI收录,授权发明40余项,合著出版著作4部、译著1部。

  王锐同志是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北京学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北京市属市管院校高层次人才及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王锐同志还曾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员,北京市高校优秀员,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等多项荣誉。

  王锐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把这份忠诚写在“上好每一堂课”中。尽管从教已有30多年,但每上一门课,她都会重新备课,把高分子材料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融于讲课之中,坚持把课“备到满意为止”,达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凡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双语教学的,都会下大功夫做好准备。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王锐同志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出色地完成了“高分子材料专业系列课程整合与教学实践”的精品课程建设,参加了北京市“服装材料类专业课教学系列多媒体素材及课件制作”及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纺织知识库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她所授课班级的学生,课前早早就会来到教室,同学们说:“王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错过会是一大损失”。

  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诚信教育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她曾担任班主任,她班上近30%的学生光荣入党;带的本科生、研究生,很多赴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在生活中,她又像一位慈爱的妈妈,疫情期间,有的学生寒假留校,大年三十,她拎着大包小裹的食物、饮料等,一趟趟送到同学们宿舍。近年来,她协调帮助20多名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王锐同志瞄准了纺织材料领域的“硬骨头”“卡脖子”项目,凭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勇于吃苦、排除万难,实现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20世纪末以前,亚微米超细纤维制备技术长期被日本巨头公司所垄断。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制造出这种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粗细的纤维,王锐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研发,攻克了“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系列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与产品的空白。成果于2002年率先在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自产业化以来为企业新增产值60.37亿元,利税8.76亿元,创汇2.17亿美元。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无弹不成布”,作为弹性布料的原料聚酯弹性纤维曾长期依赖进口, PTT聚合关键技术一直被杜邦和壳牌两大跨国公司所垄断,她带领团队又经过10余年研发,与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攻克PTT及MFPET聚合及其纤维制造关键技术,助力企业建成投产3万吨/年PTT聚合生产线万吨/年全消光MFPET熔体直纺生产线万吨/年PTT/MFPET双组分多功能纤维生产线,实现了复合功能纤维从聚合物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国产化,技术投产以来新增产值432.21亿元,利税21.65亿元,出口创汇3895.32万元,为我国聚酯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成果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火灾是人们身边的“猛虎”。研制具备阻燃性能的生活用品,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王锐同志勇挑重担,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承担“高品质阻燃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项目,并在熔纺聚酯纤维的耐久阻燃、协效抗熔滴及抑烟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相关龙头企业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长效环保阻燃聚酯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2020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0年初,疫情突来,口罩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王锐同志组建了口罩研发团队,参与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可重复使用防护口罩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急攻关项目。历经40多天的奋战,她与团队成员建成了北京市首条从聚丙烯熔喷纤维布-静电驻极-分切成卷-杯式口罩复合及定型制作-超声波熔接和裁剪的口罩成套试制线,实现北服防护口罩的自主研制,其过滤效率及阻力达到N95水平,为抗疫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她牺牲了无数个节假日、周末,奔赴外地实验,付出的艰辛却很少提及。一次去辽阳的工业化实验中,当时孩子正在发烧,她只是将药和服用方法留给了孩子,可是孩子不小心把一天的用量看成是一次用量,服用了超量的药,她得知后,十分焦急,但不肯告诉学校,只是通知爱人单位办公室人员帮助处理,同去实验的老师劝她返回,可她还是坚持到将实验做完才回来。还有一次,在江苏做聚合实验,她与一位老教授及一个研究生,四天三夜几乎没有合眼,中间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是车间对面满是灰尘的仓库,像这样 “关键时刻豁得出去”的例子在她的科研生涯中数不胜数。

  十年前,经过三轮学术评审,北京服装学院从全国10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成功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设计创新”博士项目,为国家、行业、区域经济、文化重大战略培养了大批人才。王锐同志期间担任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可谓功不可没。

  她还曾担任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在任期间,三个专业均获评国家级或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她所领导的学科现在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先后从中科院化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海外引进多名博士及博士后,近年来有4位年轻老师获得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作学术讲座,鼓励学科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组建团队科研攻关等,对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年来,她带领材料学科的教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该学科现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2个,近三年学科共承担基金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北京市及其它项目共40余项。

  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身体患上颈椎、脊椎疾病,有时半夜疼醒。她因为工作不慎扭伤了脚,肿得老高,但仍然坚持高强度工作。爱人心疼劝她不要太要强了,钢脆易断,人的身体更是这样。她就是这样一名巾帼英豪,真正的员,在她身上闪耀着乐观坚强的精神力量,在她身边的师生总会被她的无私、奉献与敬业精神深深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