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才刚开播时,于正本人就隔三差五就在社交媒体大肆夸奖自己的剧是“爆剧”。
甚至有网友扒出,在拍摄期间于正就已经放话,说自己这部新剧数据必定“爆”。
想想近几年,无数网剧还没开播就狂撒预约、刷热度、砸代言,妥妥的“预制爆剧”雏形。
未播先热,广告赞助26个,豆瓣分数却只有5.4,口碑崩盘后被嘲“半路开香槟”。
还有这几天炒得如火如荼的《朝雪录》,也是提前预热好久,被不少观众称为是“太子剧”。
“预制爆剧”成了业内新宠,观众们也只能莫名其妙地看着一部又一部没什么口碑的剧被冠上了“爆剧”名号
前两天于正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五十部剧,没爆的也就四部”,又上了一次热搜。
想当年《宫锁心玉》就是一部跨时代爆款 ;后来《延禧攻略》更是爆棚,凭借宫廷冲突、快节奏情感冲击、精致服化道杀出一条血路 。
这种“宫斗+偶像剧”混搭,不仅能够俘获女生的少女心,同时迎合喜欢豪门内斗的“剧本党”,一举拿下两派观众,制造话题也恰到好处。
早年他的古装剧色彩浓艳、服装道具极具视觉冲击力,被审美疲劳后便迅速切换“高级灰”或更柔和的滤镜;
再到现在,平台更倾向短视频那样“短平快”的爆点,于正顺应趋势,搞一些“抓马场景”“极致人设”,把话题先炒起来,就能迅速积累“声量+流量”。
在《延禧》《宫》《美人心计》等作品积累的成功经验累积,让业界和粉丝对“于正”四个字有了“必定火”的心理预期。
有了“于正出品”当提前信用背书,再加上几个热度高一些的流量明星和自带粉丝的小说IP,这样的阵容,在开播前就能锁定粉丝。
靠着这些“信用”,提前预支粉丝去播出平台点个“预约”,几百万的好数据就这么来了。
国产剧的观众和粉丝彻底分家了?既然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聊聊“预制爆剧”的商业逻辑:
但现在大部分新剧都在网播平台,那么这些剧集的“成绩”就不仅仅局限于收视率这一条了。
网络平台推出的预约、定投、购买会员服务、打榜包场等等这些项目,都是粉丝在剧还没播时就可以“刷”出来的数据,也成了平台和剧方最关心的指标。
剧集不是普通观众主导,而是靠粉丝“先买单”,让广告商看见热度,制作方才敢砸。
而且粉丝群体也是不容小觑的,“爆款存在惯性”,也就是粉丝总会自发二次传播,短视频、剪辑、表情包齐发,这样可以进一步吸引路人,形成裂变传播。
所谓“爆剧”可能只是没播完时,甚至是未播时的营销噱头,看到后面的市场真实反馈可能是一地鸡毛。
之前扑街的“预制爆剧”《大奉打更人》,就是凭着高热度IP和演员,在播出前宣传得像是要炸毁整个电视剧市场,结果是个哑炮,只能惨淡收场。
当粉丝数据成为全部的流量,数据能骗一时,但粉圈外的广大观众,是否也愿意买单?
如果你跟我一样,对“预制爆剧”又爱又怕,欢迎评论区开撕——一起来撕扯这层热闹的泡沫。
大家好,印客美学现在有100多万的粉丝。建立这个社群,是希望找到好的品牌和好的操盘手,来共建。我们会开放出印客美学,引入好的品牌,好的操盘手,跟我们一起来玩转。
如果你是创始人,有好的产品,有好的团队,但是产品不知道该怎么卖出去,我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百万私域流量,一边带动你的产品销量,一边培养你的团队学习私域运营的技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自由职业,可以来学习如何成为操盘手,多一份收入和经验,或是想找到人生第二条曲线。不要错过机会。印客拥有百万粉丝。不缺流量也不缺产品,所以有很多的机会,大家可以大胆来学习和实践。
所以进入这个社群后,请先加群主微信,告诉他,你是做什么的。我们近期会有公开课,来告诉大家我们如何链接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