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加速 赋能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时间:2025-09-04

  在广西某机器制造企业,曾经的加工生产线需要上百人,如今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监控,3名数控操作工就能完成作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智改数转”技术改造,该企业发动机制造过程数控率提升至91%,生产周期缩短80%。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广泛应用,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低碳、高质量发展;数据既可以直接作为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间接提升生产效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和3.1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关键技术。近年来,我国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着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在江西赣州某服装生产车间,不见大量缝纫工人,不闻刺耳缝纫机声,只见机械臂不停运转,布料在智能吊挂系统上流转,生产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跳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浙江台州某电气厂房,工业机器人来回“摇动”,机器冷却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有序运作……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智能化改造和网络化联接。”沈坤荣表示,不同企业硬件、软件等设施不通用,要兼顾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分类引导大中小微企业的“智改数转”,推进人工智能融入生产各环节,建设云服务平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投入不断加大,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渐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

  在山东威海某精密模具制造公司的生产车间里,32台生产设备上方各架设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工作人员只需提前设置好指令,生产线便可自动运转。据了解,智能系统引入后生产效率由70%提升至95%,产品不良率从0.3%降至0.1%

  在重庆某工业企业车间,大屏幕上展示着生产计划、过程验证、问题跟踪等多类信息,工作流程一目了然;工人按照“车间移动管理App”上的提醒事项,仔细检查问题,随时上报生产中的异常情况。

  “运用智能化管理方式后,我们不仅节约了时间,还降低了产品不合格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数字化运营中心带动企业运营效率提升13%、物流成本降低5%、产品质量提升25%,企业管理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改变。

  “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面临中小企业转型成本高、人才较为匮乏、部分核心技术‘卡脖子’等挑战。”在沈坤荣看来,技术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要推进技术攻关,逐步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限的局面;同时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