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亮点折射经济韧性
时间:2022-09-28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7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6.6%。具体到外贸重点门类、重点地区及主要业态,亮点纷呈,可圈可点:纺织服装外贸逆势上扬,出口增长两位数;外贸重镇带动作用突出,长三角地区出口快速恢复;中欧班列高效通行,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线上出口成主要趋势,数字赋能助推贸易数字化。

  考虑到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外贸亮眼成绩单的取得殊为不易。这既凸显出中国外贸持续有效发挥促增长、稳经济的重要作用,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外贸创新和成功突围不断夯实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中国信心”。

  调研采写:毛振华 李建发 哈丽娜 潘 晔 程 迪 魏董华 魏一骏 康 逸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且在国内多个重要城市散发,部分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步伐加快。尽管如此,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外贸进出口克服外部环境趋紧、疫情短期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增长。这不但打消了担忧者的顾虑,也给饱受疫情困扰的其他行业探索出了一条突围和创新之路。

  7月23日20时,“地中海艾达2号”轮完成700余个集装箱装卸任务,缓缓驶离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标志着天津港“地中海东南亚航线月份以来,天津港开辟的第三条“一带一路”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新航线。上半年,天津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51.1万标箱,同比增长2.1%。

  外贸保持不错势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强。以上半年数据为例,货物贸易净出口2.48万亿元,同比增长57.5%,有力拉动GDP增长,为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积极贡献;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50.6万家,同比增加5.5%,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作用进一步发挥。

  中国外贸增长并非“独乐”,而是世界之福。近年来,我国放眼全球,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深化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合作,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开辟了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局面。来自中国的优质商品正不断满足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是中国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书写大国担当的生动诠释。

  外贸数据持续飘红,尤其7月数据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超预期”。那么,中国外贸能够在逆境中增长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贸易便利化举措不断落地见到实效。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和费用明显压缩,这给外贸增长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与此同时,一系列保供稳价举措,确保电力等能源价格相对稳定,工业品价格总体增速较低。这在不少海外经济体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及商品竞争力。

  ——海外“朋友圈”不断拓展,给外贸提供更多选择。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前7个月,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是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3.53万亿元、3.23万亿元、2.93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分别增长13.2%、8.9%、11.8%和8.9%,均保持增长势头。其中,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今年1月1日RCEP生效以来,RCEP成员国“朋友圈”不断扩大,贸易红利持续释放。我国不少外贸企业从RCEP生效带来的关税优惠、通关简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等红利中充分受益。前7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个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5%。7月,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同比增长18.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6个百分点。

  ——外贸重镇进出口快速恢复,带动作用显现。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11.7%;7月当月,同比增长25.7%,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

  不只是长三角地区,政府部门在精准防疫的同时加快组织复工复产,为受影响的行业企业提供有效帮扶,稳住了宏观经济的基本盘,也为外贸稳定增长保驾护航。今年前7个月,服装、纺织品、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幅高达15.2%。

  ——民营企业拉动作用不容忽视。前7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5.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多元化的外贸格局成效凸显。

  民营企业作为山东外贸第一大主体,前7个月进出口1.39万亿元,增长24.8%,占同期山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3.5%,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3.5个百分点,显示出民营企业的活跃度与十足后劲。

  尽管外贸增长势头向好,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和不确定性因素,仍不能掉以轻心。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比较脆弱,需求增长缓慢,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高涨,利润空间缩小、赢利水平偏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

  虽然形势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此前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我国外贸仍有望在全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生产效率较高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可以继续为外贸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商务部指出,下半年将突出扩增量、稳存量、强保障三个着力点,积极促进出口、扩大进口,措施包括充分挖掘跨境电商等潜力,深入培育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用好已签署自贸协定,指导企业精准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保障,及时畅通物流堵点;引导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稳定中小微外贸企业预期,切实支持外贸企业降成本等。

  围绕降本增效,多地纷纷出手采取务实举措,为外贸企业尽可能扫清障碍。例如,淄博海关发布促进外贸保稳提质17条举措,支持重点产业降本增效,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海关减免税政策。推广税收管理新模式,压减货物通关申报时间。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支持有需求的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和发展。

  天津市税务局积极落实阶段性加快出口退(免)税办理进度、优化出口退税办理流程,压缩退税时长。今年上半年,累计为4800余户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120余亿元,同比增长3.5%。截至7月,已为2000余户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正常办理出口退(免)税业务,平均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

  我国在强化外贸平台对接功能,办好各类博览会,将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开的同时,持续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贸易投资体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倡导构建平等协商、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外贸外资合作框架。

  更为关键的是夯实自身基础,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智能赋能,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层级。瞄准海外市场所需,打造“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更胜一筹。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延续稳健增长态势。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当月,纺织服装对全球出口33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受疫情下流通受阻及成本上涨等叠加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曾一度放缓。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部门,再到市场主体,携手统筹防疫与生产、合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应变提升竞争能力,纺织服装行业在应对疫情挑战中奋力突围。

  在中国内陆城市江西上饶的衣礼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半月谈记者看到,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着,一块块布料从高速跳动的织针下滑过,最后变成一件件防风衣。这些衣物从上海港或厦门港发出后,成为日本市场的畅销品。公司关务经理黄满鑫说,今年1至5月,公司对日本出货量逆势同比增长了30%。

  衣礼丰的佳绩,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共克时艰、逆势增长的缩影。今年1~7月,全国纺织服装出口189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认为,当前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风险增多,但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大幅下滑。二是国内生产韧性强、潜力足。在积极的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保证供给充足,为出口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部分区域在疫情冲击下迅速复工复产,有力稳住了外贸基本盘。四是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随着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外贸保稳提质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我国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券商研究报告称,棉花、化纤材料等原料价格震荡向下,叠加人民币贬值,纺织制造企业利润优化空间得以打开,继续看好下半年纺织制造企业在盈利层面的表现。运动服饰方向景气度仍然较高,表现预计继续领先总体行业。

  2022年8月17日,工人在河北石家庄一家外贸地毯生产企业清理地毯产品 骆学峰 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外贸外资工作,今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大力帮助外贸外资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推动解决供应链等困难问题,取得积极成效。纺织服装企业用韧性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在用好用足政府纾困政策的同时,积极自救,主动作为,找资金、强科技、拓市场,显示了强大活力和疫情之下的生存能力。

  江苏一纺织服装企业负责人说,当前外贸环境依然复杂,企业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一方面,欧美持续通胀,市场信心不足,或有因需求缩减而砍订单的担忧。另一方面,海运价格仍处高位,纺织服装产品利润率本就不高,一个货柜的货物价值几乎与海运价格相等,产品价格竞争优势难以为继,对客户订单造成影响。

  面对欧美市场信心不足,外贸企业面对面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5月上旬,受制于外商不便来华,浙江一企业负责人克服“一票难求”的困难前往美国,面对面了解客户需求。他说:“与客户沟通后,获得了许多远程无法获得的一手资料。疫情让产品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只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在逆境中生存。”

  针对海运费高吃掉利润,加快建设海外仓被提上日程。当前,一些外贸企业和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通过搭建海外仓,布局优化海外物流体系,致力于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环节痛点。《“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一批海外仓领军企业,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

  江西一位受访外贸人士认为,应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美欧等传统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等,布局一批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公共海外仓,为外贸企业提供通关、仓储配送、营销展示、退换货和售后维修等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企业建立海外仓提供更多、更低利率的融资支持。

  未雨绸缪练内功,一些企业在疫情中展现韧性。南通天竺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健说,公司2020年制订五年发展计划,当年在机器设备价格低谷期果断采购,为智能化转型打下基础;2021年又集中人力、财力,拿下服装品牌的验厂认证,今年相关订单反而超过去年同期。

  当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护航员”,各地政府部门、行业商会加力扶持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江苏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技术攻关等产业强链举措,持续发力培育化学纤维、品牌服装等优势产业链。江苏省工商联服装业商会通过举办线上“品牌出海训练营”,助力企业打破转型跨境电商瓶颈,更好把握全球商机。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被认为是夕阳产业。新兴技术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有望让夕阳产业变成新的风口。

  ——智能织物、智能服装等新兴领域亟待开疆拓土。智能服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镀银纤维、记忆金属纤维、导电纤维等新型织物材料,正在被融入到服装之中。目前,智能服装领域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和相对成熟的产品——能够识别心跳、体温、呼吸频率的T恤衫;能够自动播放音乐的外套……国外媒体预测,未来的服装将成为真正的多功能便携式高科技产品。

  目前,一款NFC西装已经在国外销售。这款西装能方便地与手机联动,穿着者可以解锁手机,并为手机切换不同模式。另外,这家企业还在开发具有紫外线监测、生物数据监测等功能的智能运动服。

  ——推动纺织服装贸易数字化转型。江西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应深化新技术新渠道的运用,充分利用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利用江西数字外贸服务平台、线上展会、电商平台等渠道,开展线上推介、线上洽谈和线上签约等,线上线下融合开拓国际市场。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推动外贸全流程各环节优化提升。发挥“长尾效应”,整合碎片化订单,拓宽获取订单渠道。

  ——绿色贸易是大势所趋。纺织行业是使用化学品最密集的行业之一,同时碳排放量高。近年来,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纺织服装市场的主旋律,一些国际高标准协议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纳入其中。这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鼓励引导外贸企业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转型,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记者:潘晔、程迪、魏董华、魏一骏、康逸、李建发)

  千百年前,蜿蜒向北的骆驼商队,撑起了古丝绸之路的一路繁华。今天,一列列“钢铁驼队”中欧班列一路向欧洲挺进,把亚欧大陆连接在一起,续写着丝绸之路的新传奇。

  中欧班列是全球里程最长、途经国家最多、载货能力最强的列车。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国际海运受限、一箱难求,给外贸出口造成冲击。作为国际物流的“硬核担当”,中欧班列突破重重险阻、加速快跑、穿梭欧亚,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将来自中国的商品带到欧洲,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为稳定全球贸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2022年8月21日,中欧班列(西安—汉堡)在西安国际港站准备发车 唐振江 摄

  8月6日,满载50个40英尺集装箱的中欧班列,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境驶往波兰马拉舍维奇,标志着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自2013年开行首趟中欧班列以来,出入境中欧班列数量突破1万列。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客货运管理科工作人员秦志仓说:“接运中欧班列,完成前5000列我们用了8年多的时间,而从5000列到1万列,我们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

  作为中欧班列中线通道的出入境节点,近年来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的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经由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入境的中欧班列运行线条,辐射国内中欧班列大部分首发车站,连接德国、波兰、蒙古国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座城市。

  在中欧班列“西通道”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大口岸,一列列装满集装箱的中欧班列快速通行。据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中欧(中亚)班列开行以来,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大口岸累计通行进出境班列超过5万列,仅2021年,中欧班列运送货物146万标箱。

  半月谈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约200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余种,实现“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中欧班列数量亦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长到15183列,年均增长55%,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

  疫情以来,全球海运、空运因疫情影响而不同程度受阻,中欧班列却凭借运时短、成本低、运能大、零接触、经济环保、安全高效等优势异军突起,保障中欧贸易往来、畅通国际合作防疫物资运输,为全球抗疫和提振世界经济作出贡献。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不断拓展新线日,全疆首趟开往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中欧班列,从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启运;8月13日,中欧班列“江苏号”正式发车……奔驰不息的中欧班列,构筑起世界联通新桥梁。

  多地还开通了中欧班列专列。吉林省开通首列中欧班列汽车零部件专列,前往德国纽伦堡车站。辽宁省开通首列中欧班列光伏专列前往德国杜伊斯堡……

  眼下,小到巧克力,大到汽车,还有大量防疫物资正飞驰在中欧铁路上。在二连浩特口岸,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手套、医疗器材、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成为出境班列的常客。“运载医疗和生活物资的中欧班列越来越密集,不管何时到达口岸,我们都第一时间检查验放,着力压缩查验时间。”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二连浩特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苏日嘎拉图说。

  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发送防疫物资1417万件、共计10.9万吨,生动诠释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此外,中欧班列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和产业园区,为沿线民众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一列从长沙始发、满载液晶显示器和汽车配件等货品的“湘欧班列”,抵达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口岸。二连海关工作人员使用新舱单系统,不到10分钟就完成海关单证放行作业。很快,这趟班列完成查验,平稳驶出雄伟的国门,前往波兰。

  “我们不断优化监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使进口转关班列减少一道手续、出口转关班列运抵后无缝衔接铁路编组,现在班列的通关时间大大缩减。”二连海关铁路监管一科副科长王麦力更说。

  为服务中欧班列高效通行,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二连车站根据通道能力情况,持续优化运输组织,科学制定班列运输组织方案,对中欧班列实行优先办理、优先制票、优先换装、优先编组、优先发车运输组织模式,加强与海关、边检和蒙古国铁路部门的协调联系,提升运输组织效率。

  “二连站加强与海关等联检单位沟通协调、开辟绿色通道,依托95306‘数字口岸’实现专列‘全时段、全天候、零等待’通关服务。”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二连车站调度车间主任云志俊介绍。

  近年来,铁路部门加快推进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等口岸及后方通道扩能改造工程,有效提升各口岸运输能力。并且,积极协调境外铁路,同步提升口岸等基础设施能力,实现境内外通道能力稳步提升。

  铁路部门还统筹用好西、中、东通道能力,合理安排开行方案,推动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衔接,用足口岸交接能力。与此同时,拓展国际全程物流业务,开发境外新货源,加密回程班列频次,推进双向货源均衡运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发布的《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报告称,数字化国际供应链时代正加速到来。贸易的数字化推动了贸易的便利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国际贸易成本,数字赋能重振全球贸易增长,线上出口成主要趋势。

  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借力数字平台规避风险?如何从政策视角,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相关配套政策?针对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

  张茉楠:第一个重大变化,是贸易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与贸易的深度融合,带来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组。比如,货物交付、支付结算,以及贸易流通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向线上转移。近年来,全球跨境电商B2B模式快速发展,成为跨境电商的主体。疫情以来,国际贸易与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B2B跨境电商却呈现逆势增长态势,预计至2025年,全球将有近八成的B2B交易转移至线上。

  从全球跨境电商分布格局来看,亚太地区是跨境电商增速最快的市场,其中中国是亚太地区跨境电商最主要的市场。目前,中国有超万家传统外贸企业转型线多个海外仓成为外贸新型基础设施。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全球供应链正从原有的传统供应链,向数字化供应链转型。从业态发展模式来看,传统的供应链是链状的,但链状容易出现一个重大问题——一个环节出现差错会导致整个链条面临断链或断供风险。全球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越来越长,对供应链的敏捷性、稳定性也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个重大变化,是数字平台日益成为助力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载体。传统国际贸易,商品、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之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贸易以及国际分工的门槛降低,中小企业可以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与国际供应链合作中。

  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红利以及业态模式创新,以阿里巴巴国际站、敦煌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平台,不断完善数字化跨境服务贸易与全链路跨境供应链体系,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全球普惠贸易。同时,助力中国制造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张茉楠:近年来,在政策驱动、需求驱动与供应链驱动的牵引下,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供应链竞争,呈现出积极态势。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小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依然面临很多风险,其中既有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一般性风险,也有跨境供应链所面临的特殊性风险。

  从通关到支付,从物流到融资,从监管到产业配套,跨境供应链各个环节均存在诸多瓶颈与堵点,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贸易成本。以支付环节为例,虽然我国已打造了多个国内支付体系,但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依然依赖于国外支付方式。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跨境支付金额较小,买家面临着较大的支付成本和交易成本。

  中小企业国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物流成本占跨境电商交易总成本的30%至40%。中小企业缺乏相关仓源,一些公共海外仓,大部分提供给大企业和跨国企业,中小企业在海外仓仓源方面,面临资源不匹配问题。

  跨境国际供应链与国际贸易监管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小单化、多频次特点给监管带来挑战,要基于跨境支付、监管程序、关税等各个环节加强跨境合作。

  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韧性较差,且对数字化转型的反应能力较弱。这需要更多的数字平台企业,为中小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张茉楠:正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数字平台提供金融赋能、数据赋能、一体化方案的功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跨境电商平台已从最初的撮合型平台,转型为综合性赋能平台。通过整合优化供应链资源,减少中间环节,提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交易服务,进而构建一个全产业链生态圈。在很大程度上,数字平台发挥了资源整合和中心枢纽的作用。

  数字平台的数字赋能作用越来越明显。2020年,阿里巴巴国际站启动了“百亿生态投资基金”计划,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加入跨境电商的行列。阿里巴巴国际站联合达摩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等,提供预警和纠错功能,大大降低了类似因为产品归类所导致的错误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通关成本。

  2022年4月27日,在山东青岛一家公司生产车间,制袜工人在生产出口到海外的产品 梁孝鹏 摄

  张茉楠:作为由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变革催生的新模式,数字化国际供应链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应着力拓展数字国际供应链海内外战略布局,加大中小企业融入数字供应链体系的政策支撑,加紧制定持续优化数字国际供应链的政策体系,积极引领形成全球数字供应链与经贸规则新框架。

  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相关政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现货质押,包括订单质押、仓储质押;在供应链融资方面,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的新型融资方式。加强跨境电商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制度性开放。探索海关监管新模式,尝试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建立“数据海关”,为未来打造跨境数据有效流动、设立物理隔离的数字特殊监管区域,提供更多便利。

  更好地推动数字国际供应链平台与CHIPS(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等衔接。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使用,通过数字平台打造更有针对性的支付工具,建立以平台为主体的本地化、一体化资金池,打造跨越海外的金融支付网络。

  创新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内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支持在跨境电商综试区积极发展离岸贸易,推进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融合发展。

  积极引领形成国际数字供应链与规则框架。将数字国际供应链中涉及跨境数据流动、电子认证、支付结算、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相关议题纳入双多边经贸协定,积极对标高标准协议,增强规则线日,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工作人员在直播带货 魏培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