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要坚持“一牌一品”
时间:2025-11-18

  前些年,不少地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采用“一牌多品”的模式,即用一个牌子统领区域内多个产业或所有的产品。由于这些品牌打造多是政府主导、推动,加上领导“站台”、媒体报道,品牌亮相往往轰轰烈烈,一时风光无两。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品牌多数销声匿迹,在市场上难觅踪影。

  从现实看,最终被市场接受并给一地产业发展带来实际效益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多是“一牌一品”,即一个牌子明确指向一种产品。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一牌一品”便于市场消费、引领产业发展,是行之有效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模式。

  品牌有很多作用,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指引消费。一个牌子对应一个产品,只要品牌响亮,消费者在需要消费这类产品时就会想起这个牌子,进而产生购买。这是品牌指引消费的基本逻辑,也是“一牌一品”模式奏效的关键原因。农本咨询近年来参与打造的眉县猕猴桃、静宁苹果、红河蓝莓、临渭葡萄、沽源藜麦等,都是“一牌一品”的类型。

  相反,“一牌多品”由于牌子和产品“对不上号”,即便消费者看到这个牌子,也无法在脑海中想起其对应的产品,也就无法在消费时想到并购买这个品牌的商品。换句话说,“一牌多品”名气再大,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都想不起这个牌子。因此,即便斥巨资打响了知名度,也难促成消费。现实中,不少地方的“区域公用品牌”名气很大,却很少有销量,原因就在这里。

  这些年,农本咨询拒绝“一牌多品”业务合作,倡导“一牌一品”,就是因为我们发现“一牌多品”对地方经济发展意义不大,甚至会延误一地产业发展时机。

  从现实看,一地产业不可能只有一个,但是能成为一地“金字招牌”的往往只是极少数。这背后有对区域资源的战略选择和人财物的调配。

  众所周知,要打造成功一个品牌,必须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因此,一个时期聚焦一个产业,集中资源打造品牌,容易成功。相反,如果“雨露均沾”,没有重点,很难有理想的结果。

  正因此,一地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必须进行产业选择,对当地产业进行比较研究,选出最值得打造的产业创牌。“一牌一品”是基于战略选择,通过品牌建设助推产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龙型产业,甚至是“一县一业”。

  “一牌多品”虽然也有可能对区域产业起到宣传作用,但因为没有聚焦,很难实现培育某个产业发展壮大的目的。并且全国多地的实践表明,“能让一地走向世界”的“王牌产业”,或能担当起一地乡村振兴重任的产业,往往只有一个。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值得打造品牌。

  当然,我们倡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要“一牌一品”,并不是说一个地方只能发展一个产业,也不是说一个地方只能打造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而是说一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法要科学,既要和区域经济战略结合,也要尊重市场和品牌建设规律。从那些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带动能力、最能让一地繁荣昌盛的产业开始创牌,成熟一个,打造一个,成功一个,再推出下一个。

  “一牌一品”是科学、理性的创牌模式,是被众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践证明的“正确道路”,这是我们认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要坚持‘一牌一品’”的根本原因。

  2020年-2023年间,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携团队走进全国知名农产品产区,与产业管理者、品牌操盘人深度对话,还原了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中国农业名牌的成长历程,探寻这些品牌成功的经验,著成《农业名牌访谈录》一书。

  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农业名牌案例的专著,很好地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空白,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领导、三农分管干部及各级农业农村局等推进产业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启发和思考。

  本书研究的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农业名牌,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中国榜样,它们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有原因。

  贾枭团队历时四年,研究榜样,学习榜样,助力中国农业品牌化、产业振兴走对路!

  本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知名高校学者、“三农”专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教授雷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浙江大学教授黄祖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王忠海、农民日报社社长何兰生等十位“三农大家”对十个案例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帮助读者厘清学习思路,找出可资借鉴的智慧。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热心为本书作序。他指出,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跳出就品牌看品牌,而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深入产区实地考察走访,对话这些产业和品牌的建设者、参与者、操盘手,还原产业发展历程,挖掘品牌建设经验。这项工作难能可贵、很有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一些空白。相信这本书能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