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造让生产更加智能化
时间:2022-11-07

  日前,第二十届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聚焦“智能制造”、关注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本届盛会的一大亮点。智能化设备、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现代生物医药……4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集中展示着智能化工业生产的发展潮流。如今,数字化进程正在重塑传统生产链,汇聚成中国新制造的强劲势能。

  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生产链条,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制造呼之欲出。在数字化车间,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的交互、协作、感染与赋能,提高生产效率;在智能化生产线上,身穿深蓝色制服的工人与机器人并肩工作,形成了人机协同的共生生态;而通过3D打印这一颠覆性技术,零部件可以按个性化定制的形状打印出来……一家国际媒体曾这样设想第三次工业革命: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灵巧,网络服务更加便捷。这样的趋势,正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中展现出来。

  微观层面的创新活力,呼应着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超过2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初步建成,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4万台,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增至68%,有分析报告预计今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9万亿元……这些数字说明,新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中国大地掀起创新热潮。

  新制造,能够借助大数据与算法成功实现供给与消费的精准对接,从而实现定制化制造与柔性生产。比如,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通过消费端数据分析,制造出更适合年轻人偏好的生活化铜雕制品,让传承了5代人的老品牌获得新生;再比如,申洲国际作为一家服装代工企业,得益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赋能,能够对小批量、多批次的市场需求实时响应,实现了高利润、高增长和高市值。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可以把线上消费端数据和线下生产端数据打通,运用消费端的大数据逆向优化生产端的产品制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

  事实上,数字技术不仅能从外部打通生产与消费,更能从内部改变生产自身的运行方式。比如说,阿里云的工业大脑借助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建模,并传授给机器,让机器来帮助解决日常生产环境当中的问题。有这样一个直观的案例:一家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把上千个参数传入“工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所有关联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调控变量,最终将最优参数在大规模生产中精准落地,大幅提升了生产的良品率。在光伏、橡胶、能源、通信、钢铁、石化、水泥等传统行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在只动数据、不碰生产线的情况下优化生产效率。

  展望未来,随着5G迈向商用,万物互联将会从愿景变为现实。而当生产过程中的人、设备、产品、物料等产生的即时海量数据能够连接起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将逐步搭建起来。在这样的平台,生产车间将变成各个环节合作共生的“有机生命体”,生产线将会像人一样思考。而随着人、机、物以及服务间的边界被打破,随着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和模型化,生产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这正是工业互联网展现的新制造愿景,也是中国“互联网+制造”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实体经济,中国的强大还要靠实体经济。在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与世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中国,将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会,用新制造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李拯)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